实验二十五 IEEE 802.11p和VANET仿真
无线网络技术教程第四版实验二十五
IEEE 802.11p和VANET仿真
1 实验要求和目的
理解IEEE 802.11p协议和无线车载网工作机制 利用NS2仿真分析IEEE 802.11p协议和无线车载网组网
2 实验原理和背景
无线车载网络、VANET和IEEE 802.11p的背景知识内容请参见教材第10章。 本实验主要分析节点移动情形下,IEEE 802.11p和VANET节点的数据传输情况。
3 实验环境和模块
IEEE 802.11p协议实验采用了实验一搭建的实验平台,NS2的版本为2.35,官方NS2版本中已包含本实验需要的模块,运行本实验区不需扩展。实验主要分析节点移动情形下,MAC层采用IEEE 802.11p时节点间的数据传输情况。 VANET组网实验也采用了实验一搭建的实验平台,NS2的版本为2.35,官方NS2版本中已包含本实验需要的模块,运行本实验不需扩展,但需设置MAC层即IEEE 802.11p协议的参数,并进行实验分析。 VANET组网实验主要分析在街道场景(无障碍物)下,随着车辆的运动,车与车之间的通信性能。本实验构建了纵横形式的街道,同时采用9个节点构建车载通信实验。
4 实验步骤与演示
4.1 IEEE 802.11p仿真分析
(1)打开终端,输入“cd WNTLab/experiments/exp25”命令进入本实验脚本所在目录,输入“ns 802_11p.tcl”命令,运行本实验,如图所示。 (2)利用NAM动画观察实验结果,如图所示。注意:观看NAM动画时,运行步长调整为2ms为宜。 **程序运行说明:**仿真开始时,节点0、1、2、3开始移动,速度为40米/秒,同时节点0和节点1分别与节点2和节点3建立UDP/CBR数据流。注意,在数据传输前,节点0和节点1需通过RREQ/RREP与节点2和节点3建立路由。仿真到达20s时,两条流传输同时结束,仿真实验结束。 如果想进一步分析仿真的深层次结果,可参考资料自行编码分析脚本对trace文件(.tr)进行分析,并绘制图形对比。
4.2 VANET组网仿真分析
(1)打开终端,输入“cd WNTLab/experiments/exp25”命令进入本实验脚本所在目录,输入“ns VANET.tcl”命令,运行本实验,如图所示。 (2)利用NAM动画观察实验结果,如图所示。注意:观看NAM动画时,运行步长调整为2ms为宜。 **程序运行说明:**仿真开始时,节点移动轨迹如教材中实验部分拓扑所示。移动速度各不相同,具体看实验代码。节点0、3、1、6分别与节点4、8、2、7建立UDP/CBR数据流,并在0s后开始数据传输。注意,节点0、3、1、6发送数据前需通过RREQ/RREP与节点4、8、2、7建立路由。仿真达到100s时,4条流传输同时结束,仿真实验随之结束。 如果想进一步分析仿真的深层次结果,可参考资料自行编码分析脚本对trace文件(.tr)进行分析,并绘制图形对比。
5 结果分析与讨论
仿真分析过程中请分析以下两个问题: (1)IEEE 802.11p协议与其他MAC层的协议有何差别? (2)IEEE 802.11p协议存在哪些不足? 仿真分析的过程中还需注意正确配置MAC层协议和参数,以及网络层路由协议。
6 仿真扩展与分析
进行IEEE 802.11p协议实验时,需要考虑节点传输范围,本实验设置为250m,可以调整不同范围重复实验。还可以动手设计不同网络场景下仿真,分析VANET组网的性能。